「聊沒兩句就無話可說」,許多社交困擾者都曾經歷過這種窘境,甚至為了避免尷尬,於是變得愈來愈退縮沉默,其實只要檢視自己的說話方式,就可發現你是否常常在無意間成為那個「把話題關閉」的人?
整理、撰文 / 謝明彧
透過友善的寒暄或詢問,有了初步對話,但其實兩人之間的關係還是陌生人。在很多情況下,好不容易搭建起的溝通橋梁,便是在說完幾句客套話、交換彼此的基本訊息後,又告中斷,雙方再次陷入無言以對的困窘。
想要從全然陌生到逐漸熟稔,你還需要學習延續話題、炒熱關係的技巧。以下是讓打招呼後不冷場的3個原則:
1.立刻自我介紹,並牢記對方姓名。
即使你做出了禮貌的問候,但是一般人在和不熟識的人對話時,心裡多少還是會有疑慮,所以《第一次聊天就麻吉!》作者唐‧蓋柏(Don Gaber)建議,只要對話中出現空檔,就該抓緊時機馬上自我介紹,而且時間愈早愈好,縮短對方因為對你一無所知而產生的不自在感覺。
《哈拉王》一書作者戴波拉‧范恩(Debra Fine)也提供了一個迅速拉近雙方距離的小訣竅:對方自我介紹時,一定要專心牢記對方姓名,並在接下來的回應中直接套用。而且,若是一時間沒聽清楚對方的姓名,也千萬不要假裝聽懂了。
2.善用開放式問句,避免封閉式問題。
如果你不斷地丟出問題,卻都只得到對方「嗯」「對啊」……這類一、兩個字的簡短回應,不要立即判定是對方不友善,很可能是你的問話方式錯了!
蓋柏指出,只能回答「是」或「不是」的「封閉式問題」,只適用於破冰階段,藉以徵詢對方的交談意願;等到進入交談階段,就應該使用需要較多解釋的「開放式問題」,鼓勵對方多說話,好讓你了解對方的背景、意見、感覺,獲取更多談話資料,避免話題中斷。
至於如何避免老是提出封閉式問題,導致話題每每迅速終結?《克服害羞輕鬆說話》(春光出版)一書作者麻生顯太郎建議,只要把握「4W2H」原則,以What(什麼)、Where(哪裡)、When(何時)、Who(誰)、How(如何)、How Much(多少錢)做為問句開頭,就能讓話題流暢地持續下去。
3.在回答中增加額外資訊,讓話題得以延伸。
提出客套問題之後,一定要仔細傾聽對方的回答,因為答案中常會出現一些「額外資訊」,可做為接下來對話的好題材,更深入探索對方的經驗和興趣。
此外,你也可以主動在問題或回答中增加額外的資訊,協助話題轉向,讓原本嚴肅的自我介紹變得更有趣。
範例:深入探索對方的興趣
「我在A公司擔任業務,你呢?」
「哦!我是B公司的會計人員,不過我真正有興趣的是做法國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