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新人踏入房地產這行業,不外乎就是希望多賺一點錢..但房地產真的可以讓大家怎麼好賺錢嗎?
提供一些資料讓聰明的你自己思考
1.房地產好賺嗎??
如果今天你有一筆錢創業,想問問聰明的你是否會往密度最高的行業去
我想大家都一定不會,因為太競爭了,還有僧多粥少這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,人多利[潤就瓜分掉了
目前全台灣密度最高的行業是便利商店,台灣便利商店密度為世界第一,全台已有9000多家便利商店。
而排名第2的就是房地產業,這題供一個網址給大家查詢http://pri.land.moi.gov.tw/realestate_query/?cid=273
累積到目前有登記的家數是4864間還不包括個人跑單的肩客,如一間店業務我們抓平均值15人..房地產業務高達72960人
試問如果大家要創業(因為業務就是自己當老闆),會往這行業來嗎??
因為現今來做高專業務的,很多人沒有成本的觀念,都認為只要人來上班,開發銷售就好了,等著成交領高額獎金...但是都忘記了掛蛋的風險
高獲利高風險,這我相信有做投資的人都應該清楚的道理吧,不是嗎?
最後送上我最喜歡的巴菲特格言:「人生就像雪球。最重要的東西,是找濕漉漉的雪,以及找座斜坡夠長的山。」
1.利潤再投資
巴菲特在高中時和朋友合 伙,買了部彈珠機放在理髮店內,又將賺到的錢用來添置彈珠機放在不同商店。最後他分別在8間店添置彈珠機,當他把彈珠機生意轉手時,就把賺回來的錢投資股 票及做小生意,令只有26歲的他賺到17.4萬美元——相當於今天的140萬美元(約1100萬港元)
2.不要做羊群
1956 年,巴菲特找來一小群投資者集資10萬美元投資,他沒有跟風到華爾街工作,而是留在他成長的小鎮奧瑪哈。由於他一直拒絕透露將錢投資到哪裏,人們還以為他 已蝕光,直至14年後埋單,大家才知他的投資組合,總值已超過1億美元,原來其成功之道就是「不跟大圍」,專找一些市值被低估的企業投資,做到回報率每年 都高於市場平均
3.勿猶豫不決
決定前先蒐資料,但必須找一名要好親朋,督促自己必須在死線期限前下決定。巴菲特常對自己的果斷而感到自豪,最不喜歡無謂的空想枯坐。當人們向他提出生意及投資建議時,他會說﹕「除非你清楚向我開出一個價錢,否則我不會和你談。」
4.條件先講清
在 一項工作開始前,你的討價還價能力永遠是最高的。當你向其他人提供一些東西、服務時,記得先問清楚報酬。巴菲特這項經驗來自小時候,有次祖父找他和一個朋 友去清理被風雪掩蓋的家族雜貨店,他們兩人花了5小時鏟雪、直到手也凍僵後,卻只獲得合共90美仙,從此巴菲特就記得在工作前要先講好價錢
5.留意小開支
巴菲特最愛投資那些對最瑣碎開支也很在意的公司。他曾投資過一間公司,該公司老闆竟試過拆散一卷聲稱有500格的廁紙,檢查是否足數(最後發現果然不夠500張)。他也很欣賞一名朋友,因為他只把辦公室面向馬路一邊的外牆髹油漆。對所有支出保持警惕,可令利潤及回報更多
6.限制借貸額
巴 菲特從沒試過借錢投資,甚至連做按揭借錢買樓也未試過。以信用卡和借貸度日,絕對不會令你變得富有。股神曾收過很多人來信,他們起初都以為可管理好借貸, 最後卻被債務逼得喘不過氣。他的建議是:盡量跟貸款者討價還價,爭取以你能力所及的方式還款。若你沒負債務時,儲些錢來投資
7.堅持與變通
不屈不撓以及足智多謀的小戶,也絕對有機會戰勝那些具規模的對手
8.要懂得止蝕
巴菲特少年時曾試過賭馬。他賭了一場賽事,輸錢了,由於想把輸掉的再賺回來,他把賭注押在另一場比賽上,結果又輸。那次他輸掉了整周的收入。但他自此再沒重犯這錯誤。記緊要懂得止蝕,不要被焦慮感所騙而冒險再試。
9.要評估風險
1995 年,巴菲特兒子豪伊任職的公司被聯調局指控聯手抬價,巴菲特之後叫兒子評估一下在該公司繼續工作,可能發生的最好及最壞狀况。他的兒子立刻意識到,留在公 司的風險,遠遠大於得着,翌日就交上辭職信。當你猶豫未決時,問自己「之後又如何?」,能幫你看清所有可能性,引領你作出最聰明選擇。
10.有錢 成功
儘 管坐擁巨富,巴菲特卻不以金錢來衡量成功。他在06年就將畢生大部分積蓄捐了給蓋茨成立的慈善基金。他也不要以自己的名字,為任何建築物命名。「當你來到 我的年紀,你就會以你想有多少人愛你,以及實際上有多少人愛你,來衡量你人生是否成功。這是判斷你過了怎麼樣人生的終極指標。」
希望能幫助各位
|